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

分心成癮


分心成癮
忽然文化 占飛
商品經濟的重點在消費,上癮是萬無一失的促進消費的方法。消費社會的新生事物,許多都會令人上癮。快餐、垃圾食物、香煙、朱古力、汽水、咖啡……減肥、跑步、健身、整容,以至睇電視、上網、社交網站、打機都會令人上癮。對任何東西上了癮,便會不斷消費去滿足該「癮」,少不免產生許多精神問題。

互聯網及手機導致的精神問題,林林總總,稀奇古怪,新聞時有報道。例如:吃飯時先拍攝餸菜的照片放上網,專家說是精神病,會做成「飲食混亂」。「鈴聲焦慮」(ringxiety)則是指患者彷彿聽見自己的手機響起鈴聲。美國有調查顯示,70%的手機機主曾有這類幻聽,問題是有多頻密。最離奇的是「夢短訊」(sleep-texting),患者類似夢遊病人,在酣睡中打、發SMS,醒來自己還不知道。

過目即忘

其實,互聯網及手機影響最大、卻不為多數人察覺或不視為病態的,卻是「分心」(distraction)。五年前,卡爾(Nicholas Carr)在《太平洋》雜誌發表一篇文章:《谷歌是否令我們變得愚蠢?》(Is Google Making Us Stupid?)便是講這個問題。他坦言,上網愈久愈頻密,便愈來愈無法「傳統」閱讀和消化長文章。「傳統」閱讀是一字一句地讀、間中會停下來思考,或在書本上劃線、眉批,或筆記要點。網上閱讀和「傳統」閱讀根本是兩回事。後者是網遊、瀏覽、跳讀和速讀,水過鴨背,過目即忘。他甚至說,網上閱讀乃是逃避「傳統」閱讀的最好方法。

互聯網和電視都會令人——尤其是青少年——上癮。但電視癮和上網癮南轅北轍,剛剛相反。電視台靠售賣收視率賺錢,觀眾最好由朝到晚盯着電視,連「汁都撈埋」。網站卻是靠售賣點擊率而向廣告商收費的。網民最好不斷點擊網站的連結,不斷翻頁。有「彈出廣告」(pop-up ad)的網站,絕不歡迎網民只看一頁,因為每翻一頁,「彈出廣告」就跳出一次,等於多一個點擊。點擊愈多,網站便收入愈高。此所以,網頁設計必定五彩繽紛,引誘你網遊、不斷翻頁。許多網站都把長文章分頁刊登,務求要網民多翻幾頁、多看幾頁。

電視台要電視迷「從一而終」,只顧看電視,沒有了生活,但不幸中有一幸:這無意中「培養」了視迷的專注力。沒有專注力怎可能睇電視睇足一整天?網民剛剛相反,他一上網,網站會引導他不斷翻頁、瀏覽其他網站。網站最不想網民「安分守己」,只看一頁,或一篇文章,或一個錄像便離開。

電視要視迷忠心耿耿。互聯網卻要網民花心,像吃自助餐般什麼都吃,什麼都只能淺嘗一口,吃到飽飽滯滯,看見滿桌美食還想吃。

欠專注力

電視最大的禍害不過是把人變成沙發薯仔,但有一天像戒毒般戒除電視癮後,把由朝到晚睇電視那副狠勁及專注力放在事業或學業上,便會成功。「上網癮」導致的花心卻一無是處。一個欠專注力的人,還可以幹出什麼大事業、大學問?你有沒有認識一些網民,剛剛睇完電郵郵箱或面書,十分八分鐘後又要再看看有沒有新的update?

這種無法專注、分心成癮的現象,美國學者Alex Soojung-Kim Pang稱之為《分心成癮》(The Distraction Addiction,2103)。澳洲哲學家楊格(Damon Young)在《分心》(Distraction,2008)一書中指出:「分心是解放的相反,既看不到生命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,也沒有能耐去追求它。」(Distraction is the very opposite of emancipation: failing to see what is worthwhile in life, and lacking the wherewithal to seek it.)

二十一世紀人最矛盾的地方是,經濟轉型到知識型經濟後,愈來愈多人當上「知識勞工」,「食腦」為生。可是,「知識勞工」偏偏要朝朝夕夕使用電腦和上網工作,閒暇時也離不開手機,而這兩個科技,卻無時無刻都會令人分心,引誘人們造訪、瀏覽跟工作無關的網頁。


撰文:占飛

18 May 2013

信報 

香港正在承受聯滙的苦果


香港正在承受聯滙的苦果
社評
日本大幅把日圓貶值以刺激經濟,引起一場貨幣戰爭。本港早已被動地走上同一條路,走了超過五年,期間經濟確有增長,同時帶來通脹壓力,出現樓價急升和貧富懸殊等後遺症。港府對此無計可施,因為決策權在美國手上。但是,現在討論將美元與港元滙價脫鈎已不切實際,寄望於人民幣也難救近火,香港只能繼續承受聯滙的苦果。

根據港大的調查,五月民情指數跌至七十一點九(二百為滿分,一百代表正常),創二〇〇三年後新低,還低過當年六月的水平。近年經濟增長強勁,失業率僅百分之三點五,跟當年連年衰退、失業率高逾百分之八,可說差天共地。

出現這種情況,固然有政治和社會的因素,包括政制的缺陷和管治的差劣,以及日益激烈的中港矛盾,但當年有廿三條和沙士亂局,民情惡劣程度也不過如此。正如本報《新聞點評》專欄周五指出,要解釋民怨因何堪比二〇〇三年,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,在於港元貶值帶來的影響正日趨失控,嚴重影響市民生活。

美國自從二〇〇八年起開始量寬(QE)救市,其實是以貶值美元,提升競爭力;並藉着超低息鼓勵投資和消費,刺激經濟復蘇。由二〇〇七年至二〇一二年,美元兌日圓貶值近四成,兌人民幣和歐羅也貶值近兩成;在聯滙制度之下,港元的走勢也大致相同。

以兌人民幣為例,於二〇〇七年初,每百港元仍可換得一零二元人民幣,但隨即破百,並急轉直下,現時只能兌換七十九人民幣,連八算也不到。從內地人的角度看,來港消費愈來愈便宜,例如五年前在港吃一碟飯要三十元,現在就算加價兩成,按人民幣滙率計算仍然便宜過當年,難怪自由行日眾。

但針無兩頭利,對本港市民來說,港元貶值形同「無形減薪」,就算名義薪酬不變、甚至略增,購買力卻在萎縮。港人近年去日本、歐洲旅遊愈來愈貴,只屬小事;真正嚴重的,在於本港民生用品依賴進口,港元貶值帶來輸入性通脹,百物騰貴,基層市民生活日益捉襟見肘,怨氣衝天也可理解。

同時,通脹加上超低息環境進一步加劇貧富懸殊。基層餐搵餐食,直接承受柴米油鹽漲價,收入增幅追不上物價,遑論有餘錢投資。相反,有錢人雖然也面對通脹帶來的損害,但他們有條件投資,名下資產大幅增值,反令財富增加,矛盾自然日趨尖銳。

近年惹火的住屋問題,也可追遡自同一源頭。從內部看,樓按息率不足三厘,就算樓價急升,仍低於租金回報,有能力投資者自然樂於買樓,既賺價又可保值。從外部看,沿用一碟飯的例子,把一碟飯換為一間屋,即可解釋內地人何解蜂擁來港買樓,因為對他們來說,除了之前可以換取居權,也因香港樓價升幅為滙率沖消。內外夾擊下,樓價升勢難免失控,迫使港府出辣招。

上述各種問題,根源在於本港經濟步伐跟美國不一致,但在聯滙下,被迫跟隨其貨幣政策。在金融海嘯中,本港雖受打擊,但有鄰接內地的地利優勢,卻跟隨美國低息五年,四方熱錢源源不絕,經濟自然亢奮失調。

九十年代中葉之前,本港最重要的角色是把亞洲的貨物轉口到西方市場,美國是主要市場之一,經濟步伐兩地相對一致,聯滙政策有減輕滙率動盪的好處。現在本港經濟日漸受中國內地左右,聯滙這個鈎卻仍緊扣美國。

聯滙制度一向有爭議,但近年關於脫鈎的討論,反而沉寂。一方面,各方已徹底辯論過其利弊,再難有新意。更重要是大家都預視本港貨幣政策的出路,很可能是待人民幣國際化後,轉鈎人民幣,樂觀者認為這將在五至十年內發生。但這五年後的期盼,難救通脹、樓價和貧富懸殊的近火,港府能做的事有限,除了繼續派糖,只能步步為營,避免自己成為引爆民怨的導火線。

信報 

18 May 20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