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

歐洲解危希望在黃金


歐洲解危希望在黃金
THE LEX COLUMN
還有人記得「giscard」是什麼嗎?那是法國政府在1973年發行的債券,與金價掛,名字取自當時的總統德思坦(Valere Giscard d'Estaing),講述80年代金融市場風波的兩本著作——《老千騙局》(Liar's Poker)和《走夜路的男人》(The Bonfire of the Vanities)——都有提過,沒有看過這兩本書的歐羅區央行官員應該馬上找來看看。

塞國擬賣金集資

塞浦路斯可能賣出4億歐羅(40.68億港元)的黃金儲備,為230億歐羅的援助方案集資。這帶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,那就是其他歐羅區成員是否可以──並應該──這樣做。

世界黃金協會(WGC)指出,歐羅區目前大約有1.1萬噸黃金儲備,其中超過3300噸在德國,而陷入財困的意大利和葡萄牙分別擁有2451噸和382噸。目前金價為每盎斯1186歐羅,意味葡萄牙的黃金儲備總值145億歐羅,相當於其2011年援助方案的五分之一左右。

但事情可不這麼簡單。首先,掌管黃金儲備的通常是央行,而歐羅區規定,央行不得直接向政府提供融資,不過可以透過把黃金轉移到另一個機構來繞過這項規定。

當然,塞浦路斯賣金所得的實際上只是杯水車薪,即使意大利擁有那麼多黃金儲備,總值達到1000億美元左右,也只及總債務的5%。

WGC認為黃金儲備應該被用作債券發行的抵押品。舉例說,如果意大利發行的債券其中20%用黃金做抵押,那就可以多集得4500億歐羅。

黃金抵押問題多

但障礙仍是有的。其一是這些債券的孳息不一定會比不用黃金做抵押的時候低,其二是政府發行的黃金抵押債券需要有可靠的保證,讓人相信那些黃金的確是在外滙儲備庫中。

歐洲在70年代曾以這種方法進行短期融資,諷刺的是意大利和葡萄牙也有參與,但作為長期解決方案,這種做法在法律上和政治上都太過複雜,而且產生的財政影響也有限。不過,歐債危機拖了這麼久,黃金儲備可能將要扮演重要角色。

譯自THE LEX COLUMN

版權所有:FINANCIAL TIMES

信報 

15 April 2013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