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「三速增長」 嚴防熱錢轉向
社評
國基會和世界銀行舉行年會前夕,總裁拉加德在紐約經濟俱樂部發表題為《走在危機前面的全球政策行動》演講,總結金融危機爆發五年後世界經濟形勢,指出在發達經濟體寬鬆貨幣政策下,新興市場必須控制信貸過度擴張,嚴防資本流動逆轉帶來的破壞性風險。
雷曼事件發生迄今五年,國基會認為世界局面更為錯綜複雜,全球經濟形成「三類增速」。新興經濟體「增速保持良好」、美國「增速恢復當中」、歐洲和日本「增速衰弱」。雖然歐美日以超寬鬆貨幣提振經濟做法可取,但不穩定的資本流動急遽進出,顯然成為新興市場的潛在隱患。
超寬鬆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,大量不穩定的資本湧向新興經濟體,追逐更高資金回報,風險雖暫時可控,卻已出現「警示性」迹象,表現在企業債務急遽攀升,愈來愈多暴露在債務和外滙風險之下。
據資料顯示,過去五年,新興市場公司的外幣借款量上升了百分之五十。去年,拉美和亞洲的銀行信貸量分別擴張百分之十三和百分之十一。很顯然,若資本流動方向逆轉,利率再次上升,當中所隱藏的風險就會暴露無遺。
昨天美國聯儲局公布的議息報告,透露今年底可能改變購買債券規模。一旦「退出政策」醞釀啟動,即無可避免對金融市場帶來波動;政策的改變也勢必觸發國際資金流動的方向性逆轉。
要防範當前世界經濟復蘇的「隱患」爆發,拉加德強調,新興經濟體必須加強監管銀行業,防止信貸過度擴張,鞏固金融系統,並密切留意外滙的風險敞口;發達經濟體方面,必須實施更好的財政政策,並減輕貨幣政策的負擔。只有當資本流動等式兩端的經濟體採取了適當政策平衡,風險才能夠得以控制。
然而,照目前情形看,這兩端的不平衡,迄今看不到有顯著改善迹象;另一方面,國際資金卻繼續加緊向新興市場源源流入。
從資金流向中國內地的情況可見其一斑。據人民銀行昨天透露,二月金融機構新增外滙佔款近三千億元人民幣,雖較一月份逾六千億元有所放緩,但升幅仍相當可觀。細看二月出口增長高逾百分之二十,表現出人意表,明顯有異於實體經濟緩慢運行的狀況,背後不排除有追逐高利潤的資金,以隱蔽方式試圖借貿易渠道流入中國。
面對國際熱錢流竄,拉加德強調,迄今無論是發達經濟體或新興經濟體,金融部門改革推進緩慢。然而,金融風險卻有增無減,衍生產品仍是金融體系的暗物質,因為自去年九年迄今,僅有十分一的信用違約掉期是通過中央交易對手方清算,影子銀行問題的相關風險正不斷增加。
拉加德更提到,中國須建構更安全的金融體系以支持實體經濟,當務之急是盡快實現利率自由化、改善風險管理,並加強對影子銀行的監管。可見全球流動性泛濫,各國爭相量化寬鬆,雖則都提升了非貨幣資產的價格,造就一場資本繁榮,但其副作用也以不同的形式展現。
照目前形勢看,發達經濟體短期內仍依賴超寬鬆的貨幣政策提振經濟。但美國聯儲局似乎開始醞釀討論政策「退出」的安排。基於美國三月份非農就業數據並不理想,製造業擴張也露出回弱端倪,令復蘇展現反覆風險,即將公布的初領失業救濟人口與零售銷售數據,料有助了解美國經濟復蘇現狀。
無論如何,國際資本流動方向逆轉對新興市場的衝擊,隨着美國退出政策的雛形逐漸浮頭,問題和風險將逐步顯現。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需要適當控制信貸擴張,顯然成為貨幣政策一個重要考慮因素。
信報
12 April 2013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